中新社北京4月16日电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蔓延,使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粮食的生产、供应和安全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人民政协报》16日报道,多位政协委员呼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粮食生产,确保中国粮食安全。
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原驻会副主任凌振国当日在该报发文指出,多年来,中国粮食产量、价格比较稳定,供应充足,应引以为豪。面对疫情在全球蔓延不减的势头,中国也须居安思危,充分认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
他建议加强春夏交季田间管理指导,重点管护好3.3亿多亩冬小麦生长,组织粮农专家、技术员指导农民有针对性地科学施肥、及时打药、适时浇灌,确保夏季粮食丰产丰收;在狠抓春耕生产基础上,更加注重指导好全年粮食播种备耕工作;推动农资生产企业加快复工、复产、复市,确保种子、农药、化肥等的生产经营和供给保障。
凌振国还提到,要在确保现有18亿多亩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的同时,对大量闲置地、浪费地、撂荒地、衰竭地、粗放用地等进行整治、整理、整合,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加大盘活存量耕地和低效农用地;多渠道筹措资金,完善粮食补贴政策,充分调动起广大农民的种粮热情和积极性,保障种粮收益;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化发展;有效保障广大农村粮食生产者平安健康建设,使其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河南省政协常委、全国小麦专家郭天财指出,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中国要在继续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毫不动摇抓好粮食生产,切实用好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指挥棒,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确保今年夏粮“首战告捷”,争取全年粮食丰收。
对于目前部分国家实施的限制或禁止粮食出口政策,郭天财认为对中国粮食安全几乎没有影响。他表示,近年来中国粮食连年丰收,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远高于国际粮食安全标准,且库存量充足。去年中国谷物的净进口量仅占国内谷物消费量的2%左右。中国粮食产需格局总体呈供需平衡态势,具备应对全球粮食危机风险的坚实基础。
烘干是长期储藏粮食前的一项必要工作。全国政协委员唐俊杰提出,以热泵粮食烘干技术取代传统燃煤热风炉为主的烘干技术,在节能、环保和高效方面优势明显。采用相关技术提升粮食品质势在必行。
她建议进一步提高粮食烘干设备节能环保标准,鼓励协会、学会、联盟等社会团体制定烘干领域绿色技术、创新产品、售后服务、回收拆解和再利用等方面标准,将其作为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设立粮食热泵烘干产业化推广专项资金,鼓励制造企业为用户提供按需定制、精准适配的热泵干燥系统及装备,提供专项补贴,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