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食品工业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全球2.6亿人将因疫情遭遇粮食危机? 盲目囤粮实非明智之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4-22    来源:经济日报微信号    浏览次数:452    评论:0
导读

4月21日,世界粮食计划署表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扩散冲击全球经济,2020年全球面临严重粮食危机的人口可能增至2.65亿。全球哪些地方将会出现粮食危机?我国没有粮食危机,会有涨价危机吗?过多囤粮有无必要,会有哪些后果?

  一日三餐,粮不可少。粮食话题,始终牵动人心。
 
  4月21日,世界粮食计划署表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扩散冲击全球经济,2020年全球面临严重粮食危机的人口可能增至2.65亿。
 
  2.65亿,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并且,还是严重粮食危机!
 
  全球疫情拐点迟迟未至,一连串关于粮食的疑问已接踵而至——
 
  全球哪些地方将会出现粮食危机?我国没有粮食危机,会有涨价危机吗?过多囤粮有无必要,会有哪些后果?
 
  真糟心!

  五分之一非洲人食物不足
 
  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目前已有1.13亿人陷入重度粮食不安全境地。他们已经处于极端饥饿状态,身体虚弱,无力抵御病毒侵袭。
 
  而据世界粮食计划署预计,今年这一数字可能增至2.65亿人。
 
  专家认为,全球粮食供应“命门”不在产量,而在流通。特别是全球粮食产业链远比人们想象得要脆弱,一连串出口限制正在实施,很有可能导致市场短缺。
 
  截至3月底,全球已有12个国家出台限制粮食出口举措,严重干扰了整个粮食供应链。
 
  那么,最缺粮的地方是哪呢?
 
  联合国粮农组织表示,有五分之一的非洲人口面临食物不足问题。
 
  在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索马里,持续严重干旱和连年歉收导致1200万人陷入缺粮困境。去年12月份,成群的蝗虫又侵袭了他们的庄稼。雪上加霜的是,他们如今又面临着新冠肺炎疫情考验。
 
  此外,非洲的萨赫勒地区、中非共和国、刚果、南苏丹等也面临粮食危机处境。
 
  别担心!

  我国粮价不会大涨
 
  我国粮食供应情况相对乐观。
 
  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最新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预计,我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完全能实现稳产保供。
 
  据了解,我国粮食总库存处历史高位,稻谷小麦够国人吃1年以上。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的话更是底气十足:中国不会发生粮食危机,14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虽然,咱们国家没有粮食危机,但有不少网友在担心涨价危机。
 
  对此,专家表示,尽管把心放到肚子里,我国粮食价格不会大涨。
 
  我国粮食价格主要是“政策市”。当前我国粮食储备十分充足,今年粮食生产情况较好,平抑粮食价格相对容易。
 
  长期看,随着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不断完善,粮价会在合理范围内波动,不仅能让老百姓尤其是低收入群体买得起粮,还能让农民有种粮积极性。
 
  《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也指出,未来10年,我国农业转型升级将明显加快,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增产保供能力将大幅提升。
 
  没必要!

  盲目囤粮实非明智之举
 
  一有关于粮食的风吹草动,就会有人抢购囤积粮食。
 
  这不,对于缺粮这事,有些人“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在疫情影响下,不少人冲进超市疯狂扫货,浩浩荡荡的人群过后,米面油等商品所剩无几。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还记得那些吃不完的盐吗?
 
  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后,“海盐将受污染,食盐供应不足”的谣言袭来,国内不少地方出现了抢购食盐的人潮。然而,囤盐热潮过后只剩一地狼藉:事实证明,我们不缺盐!
 
  当年,不缺盐。现在,我们也不缺粮。
 
  专家提醒,盲目囤购粮食,实非明智之举。
 
  在国家并不缺粮的背景下,花大价钱把经销商的库存变成自家库存,搞不好粮食就会变质,经济损失只能由自己埋单!
 
  粮食还是要吃新的好。在家里囤积大米、面粉等粮食,时间长了,不仅会影响品质和口感,还容易生虫。
 
  更重要的是,如果大家都跟风囤粮,很可能使得本来物资充裕的局面,反而出现暂时性供应紧张,影响了正常市场秩序,到头来,伤害的还是消费者自己!
 
关键词: 粮食,疫情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nffc.cn/news/202004/22/62844.html 。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cnffc.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1-2020 冷冻食品工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冷冻冷藏食品专业委员会主办    络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技术维护

粤ICP备190617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