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下旬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海外加速蔓延,引发多国恐慌性囤积食品,国际粮价波动明显,部分出口国陆续出台粮食出口禁限制政策,粮食供应链受到冲击,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对此,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会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进行了跟踪监测分析,并利用粮食局部均衡模型进行模拟运算。总的结论是,从全球看,粮食总供应能够满足消费需求,但因疫情短期内难以遏制,多国防控措施不断升级,供应链受阻,可能打破原有贸易秩序,国际粮价面临大幅上涨的风险,对弱势群体和粮食不安全人口造成尤为严重的影响;从国内看,我国粮食安全不会受到大的影响,但可能给贸易依存度高的大豆带来较大的供应风险,国际市场传导引发的连锁反应不可低估,需密切关注、未雨绸缪,做好充分准备、积极有效应对。
国际粮食市场出现异动,全球粮食安全存有隐忧
据监测,近期国际粮食市场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异动情况。一是部分国家出台禁限制出口、鼓励进口的贸易政策。截至4月21日,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越南、泰国、柬埔寨、孟加拉、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亚美尼亚、埃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阿尔及利亚共14国先后出台措施限制或禁止粮油类农产品出口。其中,越南作为全球第三大大米出口国,3月24日宣布在3月28日之前将不再签署新的大米出口合同,4月1日表示将对大米出口进行控制。作为全球第一大小麦出口国,俄罗斯从4月1日至6月30日计划将小麦等产品出口量限制在700万吨以内。哈萨克斯坦3月22日起限制出口面粉等11种农产品,3月30日起改为对小麦和面粉出口实行配额制。乌克兰3月30日宣布,将2019/20年度小麦出口量限制在2020万吨以内。需要说明的是,印度作为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国,因受边境封闭影响宣布暂停粮食对外贸易。上述国家中,印度和越南稻米出口量占全球总出口量的比例近40%;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均是世界排名前十的小麦出口国,三国出口量占全球总出口量的35%。同时,沙特阿拉伯、摩洛哥、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采取增加配额、取消进口关税、加大战略储备等措施主动增加进口。二是国际粮食价格大幅波动。受干旱和疫情的叠加影响,泰国、越南大米价格持续走高。4月15日,泰国大米(5%破碎率)曼谷离岸价(FOB)每吨569美元,较年初上涨28.4%;越南大米价格(5%破碎率)涨至每吨470美元,较1月初上涨35.5%,创2018年12月以来新高。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收盘价中,3月25日小麦价格每吨579.6美元,9天内上涨16.5%,随后偏强震荡;玉米、大豆价格自3月初分别跌至4月20日的321.4美元和834.6美元,跌幅分别为16.5%和9.4%。据FAO数据,2020年2月,世界食品和谷物的月度价格指数上升至2015年以来的高位。三是码头关闭、海运停航、入境管制等因素冲击粮食供应链。目前,全球已有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进入紧急状态,越南、菲律宾等多国码头关闭或者作业放缓,船运公司面临舱单取消、集装箱短缺、目的港滞留等问题。3月26日至31日,泛太平洋和亚欧等主要航线新增的停航数量较之前增长了3倍。世界最大的两家船运公司“马士基”和“地中海航运”组成的2M联盟,宣布将在今年第二季度停航亚欧航线和亚洲-地中海航线超过1/5的航次。4月20日,代表全球航运业指标的波罗的海交易所干散货指数达到近3个月高位。据上海航运交易所数据,3月底东南亚集装箱运价指数比2019年底上涨32%。欧洲各国加强入境管制,导致不少在他国谋生的务农人员被困在本国,德国3月份农业劳工缺口3万人,英国农业部门缺少8万工人,法国外国劳工预计减少20万人,欧洲劳动力的短缺问题或将使未来全球食品价格面临上涨压力。以上这些异动,已经引起联合国相关机构的密切关注,3月31日,FAO、WHO和WTO联合发布声明,呼吁各国应确保疫情防控和贸易相关措施不会阻碍粮食供应链的正常运转,避免其对全球贸易和粮食安全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4月21日,二十国集团农业部长举行视频会议,围绕控制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业供应链和粮食安全的影响展开讨论,与会官员一致认为,在疫情背景下采取的紧急措施必须有针对性、适当性、透明性和临时性,不会造成不必要的贸易壁垒或破坏全球粮食供应链,同时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
据FAO报告数据,2019/20年度全球谷物库存消费比为30.9%,已连续两年下降,但仍高于17%-18%的粮食安全标准,总体上不存在供应缺口。应当高度关注的是,我国的粮食库存在全球库存总量中占比最高,如果把中国的粮食库存单独计算,世界其他国家的稻谷、小麦和玉米的库存消费比分别仅为18.4%、22.2%、11.5%,低于或逼近粮食安全标准。在全球疫情防控形势日益复杂严峻的环境下,任何不当的贸易措施,都极易引发粮价大幅波动,加之金融危机、油价暴跌、经济衰退的叠加影响,全球粮食安全面临重大考验。目前全球大约还有8亿人处于饥饿状态,其中1.13亿人正在遭受严重饥饿,这些弱势群体和粮食不安全人口,很可能因为疫情对粮食供应链的冲击导致“雪上加霜”。
我国粮食安全总体可控,大豆供应仍有潜在风险
总的看,201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3277万亿斤,人均占有量474公斤,均创历史新高,三大主粮年末库存消费比超过60%,远高于17%-18%的粮食安全标准。分品种看,2019年稻谷产量2.10亿吨,消费量2.21亿吨;小麦产量1.34亿吨,消费量1.28亿吨;玉米产量2.61亿吨,消费量2.77亿吨。从进出口贸易看,2019年三大主粮净进口765万吨,占其产量的1.3%,其中稻谷净出口29万吨,小麦净进口317万吨,玉米净进口477万吨;近3年稻谷和小麦进口量占其产量的平均比重分别为1.5%和2.3%,且进口主要用于品种调剂。据农业农村部300个价格网点县监测,3月份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粮食集贸市场月均价每百斤120.77元,同比基本持平。由此可见,我国谷物供需是基本平衡的,口粮安全是有保障的,部分国家粮食出口限制措施对我国粮食供给几乎没有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大豆贸易依存度高,2019年自给率只有16.6%,压榨消费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根据粮食局部均衡模型模拟运算,假定疫情导致2020年全球大豆有效供应分别同比减少5%、15%、30%,预计今年大豆进口量分别下降5.9%、12.9%、23.5%,大豆进口价格分别上涨19.4%、23.1%、28.7%,国产大豆价格分别上涨23.2%、24.3%、25.9%。我国大豆进口主要来自巴西、美国和阿根廷,而这三个国家的疫情都相当严重。尽管2020年第一季度我国进口大豆1779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6.2%,但由于压榨量增加库存消耗加快,3月下半月起部分油厂因缺豆已经出现停机,4月中旬我国沿海地区油厂进口大豆和豆粕库存量已降至近6年最低水平。3月底大连商品交易所进口大豆、豆粕期货价格分别较月初涨6.8%、8.5%,豆粕现货价格涨15.8%,4月受到港量预期增加影响期货价格有所回落。如果疫情在这三个国家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美国新季大豆生产乃至未来大豆进口能否按期保量到港仍存在很大的变数,一旦进口受阻,将会引起国内大豆、豆粕价格上涨,致使畜禽养殖成本上升,不利于生猪生产恢复。
与此同时,今年粮食生产要实现稳定发展还面临诸多压力。一是稳定粮食面积的压力加大。今年小麦面积基本稳定,财政加大对双季稻主产区的支持力度,预计有望遏制早稻面积连年下滑的势头。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春播粮食种植意向面积稳定,截至4月14日,全国已播粮食占意向面积的19.1%,进度同比快1个百分点。但春播粮食面积占全年粮食面积的50%以上,要将意向种植面积落实到田间地头,扭转粮食面积下滑的势头,仍需抢抓农时,加大落实力度。二是自然灾害和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今年农业气象年景总体偏差,区域性干旱和洪涝将重于常年;小麦条锈病是近10年来最严重的一年,草地贪夜蛾很有可能大面积暴发,已在周边国家出现的非洲沙漠蝗对我国粮食生产可能带来的危害不可小觑,防灾减灾的任务艰巨。三是政策效应逐渐减弱。因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调减,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加之物质投入和劳动力成本上升,2018年三大主粮亩均亏损85.6元,已经连续3年为“负”。虽然今年早籼稻、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每斤涨了1分钱,但对调动农民种植双季稻的积极性作用不大,同时还将首次实施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限量收购,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应对策略和措施建议
当前,全球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我们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增强底线思维,做最坏的打算,采取超常举措,有效应对粮食稳产保供的各种风险挑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一是积极稳妥应对国际粮食贸易风险。要加强疫情对国际粮食生产、贸易影响的分析研判,准确把握国际粮食贸易动态和走势,与时俱进采取针对性措施。当前看,我们应站在负责任大国的高度,加强与FAO等国际组织和各国的合作,不出台限制粮食出口的政策,适当增加援助性出口,切实维护缺粮国家的粮食安全。同时加快执行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定中的农产品进口条款。
二是未雨绸缪制定大豆进口应急预案。针对大豆进口可能出现的困难程度和到港的不同情况,由相关部门抓紧制定预案,并建立信息共享、政策协调机制,切实做到早下订单、早装船、早到港,适当增加进口大豆储备,确保供应链各环节畅通,尽最大努力保障大豆供应。
三是千方百计抓好今年粮食生产。坚决贯彻落实“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要求和“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压实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切实把“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的要求落到实处,确保今年粮食再获丰收。要抓住当前春耕生产的关键时期,尽快出台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的政策,坚决防止耕地撂荒,确保春播粮食面积稳定。要加强小麦田间中后期管理,抓好小麦条锈病等病虫害防治,确保夏粮丰收到手。要重视早稻的风向标作用,鼓励支持“单改双”,在扭转早稻面积持续下滑局面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早稻恢复性增产。
四是多措并举保障市场稳定运行。近年城乡居民家中储粮发生了巨大变化,城镇居民已由十多年前的家家储粮变成了随吃随买,主产区的不少农民也是先卖掉再买粮吃。疫情尚未结束,受国际粮价传导和自媒体放大效应的影响,极易引起恐慌性购买。要加强宣传,强化权威信息发布,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消除民众恐慌心理,防止抢购、囤积粮食现象的发生。要加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粮食储备,适时加大储备粮抛售力度。要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哄抬粮价行为,谨防游资炒作粮价,避免市场粮价出现大的波动。要鼓励支持地方建立健全价格补贴联动机制,适当扩大发放消费券的范围,加大补贴力度,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受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