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25日讯 内地活畜供港、保障香港市场供应,是一项始于1962年的重大任务。多年来,内地供港活畜“三趟快车”为香港的繁荣稳定、香港同胞的民生福祉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在当前日益严峻的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形势下,全国范围内生猪存栏量下降,活猪跨省运输全面限制,对现行的活猪供港模式提出了挑战。
在北京出席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戴北方表示,内地基于对香港同胞的饮食习惯、口感需求以及满足市场供应的照顾,目前仍在坚持以活畜形式供港。但这种模式不仅对国内养殖、运输、中转、出入境、屠宰、上市等全流程疫情疫病防控带来巨大压力,也对香港市场猪肉食品的安全性、稳定性、可追溯性带来较大风险。为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类风险,更加安全、稳定、高效地保障香港市场供应,应实事求是地面对当前形势,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改变现行的活畜大规模、长距离调运模式,积极、稳妥、有序地推动“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运输、冷鲜供港”的模式,变“运活畜”为“运鲜肉”,形成更为安全、稳定、高效的产销关系。
戴北方认为,根据国内外冷链发展趋势,要求加快变“运活畜”为“运鲜肉”。我国冷链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起步后发展迅速,到2015年,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等的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22%、34%和41%,冷藏运输率分别达到35%、57%和69%。为加快我国农产品冷链发展,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等相关部委出台了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全程温控、标准健全、绿色安全、应用广泛”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实现冷链服务全程可视、可追溯,食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根据当前非洲猪瘟疫情的严峻形势,要求加快变“运活畜”为“运鲜肉”。非洲猪瘟是全球公认的养猪业“头号杀手”,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而且目前全世界没有有效的疫苗,一旦潜在疫情扩散蔓延,将对生猪产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不仅严重威胁我国养猪业健康发展,而且对人民群众稳定得获得肉品供应、有保障的食品安全等方面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其中,生猪及其产品异地调运是非洲猪瘟的主要传播途径。最新统计显示,我国70%的动物疫情远距离传播是由跨省调运引起的。因此,要调整优化生猪生产流通方式,科学规划生猪养殖布局和屠宰产能布局,加强产销对接,积极推动就地就近屠宰,支持建设现代冷鲜肉品流通和配送体系,最大限度减少生猪长途调运,鼓励以鲜、冻肉形式转运防止动物疫病传播,维护养殖业生产安全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
根据冷鲜肉的替代优势,要求加快变“运活畜”为“运鲜肉”。“生猪屠宰+冷链运输”模式是猪肉产业发展到成熟期的必然结果。以冷鲜肉替代活畜供港,在安全性、稳定性、经济性等方面都具有肉品更加安全、供应更加稳定、成本更加低廉、肉品更加高质、监管更加可溯等多方面明显的优势。实践证明,肉品冷链供应有利于实现生猪从养殖、屠宰、加工、运输、流通、消费的全链条有效管控。在物联网时代,甚至于可以实现对每一块猪肉进行全流程监管。
戴北方表示,加快推动“运活畜”为“运鲜肉”是构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和区域管控格局的关键一招,也是深圳先行先试、建设美丽大湾区的重要举措,有利于降低动物疫病跨区域传播风险,对活畜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意义重大。创新实施“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运输、冷鲜供港”的新供港模式,既安全、高效地确保香港市场鲜活肉品供应,满足香港同胞鲜活肉品消费需求,同时对动物疫情防控、食品安全生产等具有关键作用,也是满足广大香港同胞和大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因此,希望改变现行的活畜大规模、长距离调运模式,实行“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运输、冷鲜供港”模式,变“运活畜”为“运鲜肉”,更加安全、稳定、高效地保障香港市场供应,确保供港肉品的食品安全和鲜活质量,更好地服务香港居民的民生福祉,共同建设美丽的粤港澳大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