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实体店一直买不到那款常喝的哥伦比亚进口咖啡。若上网购买,一些国家已将海外物流通道暂时关闭。”近日,一位国内朋友和笔者聊起进口食品话题时,语气中透出一丝遗憾。
“近年来,韩国进口中国蔬菜已成趋势,既能弥补韩国部分农产品生产不足,还能平抑市场价格,受到民众欢迎。”在微信中和笔者沟通的一位韩国朋友,尤其对中国的大白菜情有独钟,“我家冰箱里腌制的泡菜还是去年冬天从中国山东进口的白菜。希望疫情对两国农产品贸易不会造成影响,期待今年冬天还能吃到来自中国的白菜。”
或遗憾或希望,两位来自中韩的普通消费者,因为“吃”而产生了某种共鸣。他们的消费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下中国乃至世界农产品食品贸易的发展现状,也折射出疫情对全球经贸活动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自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农业农村等多部门因时因势多措并举,促生产、保供应、稳价格,有效保障了国内米面油、肉蛋奶等农产品供应,市场运行稳定。然而受世界疫情影响,中国农产品外贸正持续遭受压力。尽管各地拿出多项稳外贸扶持政策,短期内也收到一定效果,但国际形势瞬息万变,未来又充满诸多不确定性,特别是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贸易格局中,谁都不能独善其身,在这场影响深远的世界战“疫”中,中国农产品外贸正面临大考。
国际需求不断萎缩。由于各国餐饮业、工厂、学校等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急剧下降,给中国农产品出口“稳外贸、增订单、扩份额”目标带来巨大挑战,自3月以来,中国不少出口农企遭遇退单潮;商贸往来持续受阻。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球主要农产品、水产品等展会几乎全部取消或推迟,近180个国家对人员出入境实施最严格限制,中国农企将难以通过展会、现场考察等传统渠道获得订单;国际生产供应存在不确定性。当前,全球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应总体是宽裕的,但封国封城的隔离措施,加之一些国家限制出口,都无形中放大了国际市场波动隐患,衍生恐慌情绪,增加国际农产品供应风险。因此,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农产品外贸形势不容乐观,进出口可能进一步分化,出口受影响会更大。
“进口增幅低于往年同期,出口降幅多年少见。”中国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用一句话对中国一季度农产品外贸表现作出如是评价。中国进口增加的主要是大豆和肉类,因大豆对外依存度最高;出口下滑最明显的是水产品,蔬菜、茶叶等中国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也有所下降。在一进一出间,中国农产品外贸逆差逾200亿美元。
可以说,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将会持续发酵,恢复全球经贸正常秩序不会一蹴而就,中国农产品外贸发展在一定时期内也不会一帆风顺。
面对这场世界级大考,中国农产品外贸如何应对?转危为机、危中寻机。中国在疫情发生期间,相关部门和企业界共克时艰,促使农产品外贸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但鉴于全球疫情的持续扩散,对处于“后疫情”下的中国,农产品外贸订单减少、国际活动取消、企业经营困难、劳动就业承压等问题还有可能以各种形式显现……破解这些问题,我们绝不能走一步看一步,更不能临时抱佛脚,必须早做准备、往远处谋。
因此,无论是相关部门还是外贸农企,我们首先要在思想上做到未雨绸缪、不拖不等。作为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相关部门要认识到疫情对农业外贸的持续影响,实现“稳外贸、强企业、促就业”目标要一以贯之,把对冲疫情影响、恢复外贸增长作为长期要务来抓。对于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市场主体——企业而言,要摒弃一味“等靠要”的思想,打造“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企业文化,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特别是面对困难局面时,要有打赢“持久战”“国际战”的决心。
其次,我们要在行动上做到未雨绸缪、真抓实干。相关部门要落实好已有的稳外贸政策和措施,创新贸易促进方式,推动优势农产品出口,及时关注全球农产品供求和市场形势,及时调整策略,对未来风险和变数做足政策储备。尤其要深入一线调研,听取企业诉求,把握市场动态,据此制定更科学、更对路、更灵活的经济刺激政策。企业则要主动迎难而上,密切观测国际市场风云变化,适时调整生产计划,着力运用“线下+线上”手段做好云商务、云营销,牢牢抓住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正所谓与其江心补漏,不如未雨绸缪。面对大风大浪,只要我们勠力同心、驰而不息,只要我们处变不惊、见招拆招,抱定久久为功之信念,中国农产品外贸就一定会迎来柳暗花明的新局面,为助力国内农业产业升级、加速农民增收和活跃全球农产品贸易释放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