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食品工业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食品科技 » 正文

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基因”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6-12    来源:中国科学报    浏览次数:69    评论:0
导读

麦浪翻滚,丰收在望。眼下正是小麦收割的时节,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团队自主研制的无人驾驶联合耕播作业机,在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沙头镇通过现场测试,今年将正式应用于小麦生产。

  麦浪翻滚,丰收在望。眼下正是小麦收割的时节,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团队自主研制的无人驾驶联合耕播作业机,在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沙头镇通过现场测试,今年将正式应用于小麦生产。

  “这是我们经过近10年努力,投入2000多万元,组织多学科专家与农业一线科技人员联合攻关所取得的一项重大科研成果。”张洪程向《中国科学报》介绍,“这项装备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将有效带动我国农业技术向现代化、智能化、高效化发展。”

  扬州大学校长焦新安表示,多年来,学校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进、提高创新水平与推进成果转化并举,不断提升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尽锐出击 服务大战略

  “架式草莓栽培是一种全新的栽培模式,具有产量高、品质优、省工省力、环境清洁等特点……”5月30日是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扬州大学现代园艺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高红胜在扬州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科普‘云课堂’”上的授课,吸引了众多粉丝和观众。

  扬州大学有一大批农业科技工作者长年奔走在田间地头,以科技支撑农业发展,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为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贡献力量。

  “全校资源与力量拧成一股绳,组团式、全方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焦新安说,扬大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实体化运行乡村振兴协同创新中心、战略研究院,组建了包括580多名省级以上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的推广队伍,建立了300多个农业推广基地,取得经济效益300多亿元。

  为了积极推进“新农科”建设,扬大先后开设“张家港班”“常熟班”,实施“乡村教师”“农村医生”等专项,累计定向培养知农爱农型高素质人才近2000名。校地合作共建的江苏扬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第一名次通过科技部验收。

  扬大科研力量还在边疆开花结果。日前,扬州大学与新疆伊犁州新源县人民政府完成了全面战略合作签约。扬大将发挥文、理、工、农、医多学科综合优势和特色资源,促进新源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不仅如此,扬大还成立了全省首家校地共建的大运河智库——中国大运河研究院,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积极贡献“扬大智慧”。

  原始创新做大“蓄水池”

  连续3年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6项,实现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全覆盖”,国家科技奖获奖总数达16项,扬州大学交出的这份成绩单非常抢眼。

  焦新安介绍,扬大每年列入专项经费1500多万元,用于加强重大科研项目、高水平科研成果、高价值专利等的培育。经过多年持续积淀,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标志性科研成果接连涌现。

  扬大深入实施“四大培育计划”,狠抓高水平项目、高端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项目立项数跃居全国高校50位左右。目前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300多项。“十三五”以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重大项目14项。连续8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重大)项目。科技总经费逐年上涨,2019年总科技经费突破8亿元。

  坚持“放水养鱼”是一大特色。“我们不断完善培育机制,加速高质量成果源集聚,不断做大标志性科研成果‘蓄水池’。”焦新安说,通过设立五大学科特区,持续推进学科交叉研究,挖掘新的科研增长点。

  此外,扬大有1项成果填补了中国宝卷研究的空白,获得人文社科领域国家最高奖项——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成果转化 赋能产业链

  5月25日,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黄海分公司院士创新试验基地揭牌。张洪程介绍,他将带领相关科研团队,开展水稻新品种筛选与选育、中高端品牌优质米开发、稻田综合种养绿色高效技术研发、稻麦智慧农机攻关与田间作业“无人化”示范等工作。

  “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已经成为扬大的基因。

  扬大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大学科技园、校地共建研究院及第三方平台等载体构建学校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网络,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形成“地方需求+高校研究”的协同创新模式。

  目前已组建校企联盟931个、省级校地研发平台32个、校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5个,覆盖江苏全省、辐射全国。扬大科技园现有116家研发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入驻,园区企业每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超亿元,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焦新安强调,一直以来,扬大非常注重市场需求,着力推动优势特色领域的重大科研成果落地见效,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范例。

  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刘秀梵团队创制成功基因VII型新城疫灭活疫苗,在全国31个省区市推广应用,累计为养殖企业增效50多亿元。

  张洪程团队先后创建南方稻区轻简化耕作栽培技术体系、水稻丰产定量化栽培技术以及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多次创造水稻超高产纪录,连续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农业主推技术。

  焦新安团队创建了重要食源性人兽共患病原菌定性、定量快速检测新技术平台、菌种库和分子溯源数据库,相关成果推广累计新增产值11.3亿元,增收节支总额约5140万元。

  据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公布数据显示,2015~2018年,扬州大学技术转让收入2.3亿元,位列全国第三。

  “我们加速推进科技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服务链的深度融合,不断将创新优势转变为产业发展优势,促进成果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焦新安说。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nffc.cn/news/202006/12/67007.html 。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cnffc.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1-2020 冷冻食品工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冷冻冷藏食品专业委员会主办    络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技术维护

粤ICP备190617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