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过后,吉林农业大学菌物生态学专业毕业的李晓博出现在山东省科创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实验室里。几个珍稀食用菌新品种正处研发关键期,她不敢怠慢。作为科技特派员,该研究院院长李晓博用多年的努力补齐了当地食用菌全产业链条中的研发短板。
长期以来,地处山东省西南部的县级市邹城拥有两张名片:一张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的故乡;另一张是全国GDP百强县“前50强”。近几年,这里的小蘑菇成长为百亿大产业,并拿下了“全国食用菌生产示范市”“中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第一县”等金字招牌。
6月底,科技日报记者在此采访时发现,之所以这里能成为“示范”,是因为来自全国各地近50名科特派在该市食用菌全产业链的各个关键点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有院士,有专家,也有工程师、“土专家”,他们各负其职,协同作战,撑起了“中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第一县”的招牌。在推动小蘑菇成长为大产业过程中,贫困户脱了贫,新型职业农民得以成长起来。
繁育新品,为邹城蘑菇增添“源动力”
外表形似银耳的玉木耳受到市场推崇是有理由的。它有“卖相”,外观晶莹剔透;有“内涵”,富含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和17种氨基酸。
中国工程院李玉院士团队与山东省科创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历经多年驯化、繁育,将玉木耳推向市场。至今玉木耳销售收入已达数千万元。科技日报记者走进该研究院发现,这里储备的、正在小试阶段的优良品种还有20多个。
邹城市科技部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李晓博先后为本地引进了来福蘑、榆黄蘑、玉木耳等十几个珍优食用菌品种;更将自己的导师、李玉院士引进邹城,成立省级院士工作站;她引进的李长田教授被评为济宁市511人才,引进的王琦教授被评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这是山东首位食用菌专业的泰山产业领军人才……
菌种直接关系到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可喜的是在邹城,利用科技创新手段丰富食用菌品种结构已成共识,诸如金针菇长生BJ-1、金针菇SD-2、丰5、姬菇1011等新品种被培育出来,来福蘑、榆黄蘑、榆耳、山茶茸和褐菇等菌种也被引入。
在菌种培育方面,科特派一直扮演着“幕后英雄”的角色。
将企业做到“中国制造业500强”之后,司相芳将目光投向了食用菌领域——集食用菌研发、生产、加工为一体的恒信生物科技公司应运而生。手握资金,目标远大的恒信生物引入了重量级科特派助其一臂之力。山东食用菌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科特派万鲁长在食用菌育种、栽培等方面具有多年的工作经验,与恒信生物联合开展食用菌菌种选育研究,引进、优选菌种10个,开展工厂化金针菇菌种的复壮与繁育技术研发。
记者了解到,仅仅在菌种培育方面,邹城发展科技特派员12名,其中本土培养9名,引进科研院所科技人才3名。
瞄准智能化,“小巨头”崛起有了智囊团
“这样的自动化、标准化水平完全超出想象!”这是李玉院士在参观邹城友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后给出的评价。
在这家专业生产金针菇的科技企业里,从菌包配料、灭菌接种到出菇采收完全实现了全自动、智能化,每天对外输出130吨瓶栽金针菇,一年下来可实现产值3.5亿元,是目前全国单产最大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基地。
友硕成长为“全国最大”,有一位科特派不得不提——山东省农科院资环所所长宫志远研究
员。3年前,他与友硕的母公司友和生物共同承担了山东省重大创新工程项目——金针菇精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攻克了金针菇菌种选育、栽培配方优化及菌渣综合利用等一批关键技术难题,一批技术成果得以转化应用。
在邹城,类似的“小巨头”还有不少。人口只有8.2万的大束镇,是以“凿壁偷光”刻苦学习而青史留名的西汉丞相匡衡的故乡。但现在,这里的另一名片是“中国蘑菇工厂化栽培第一镇”。
在这个总面积只有136平方公里的小镇上,聚集着友泓、友硕、恒信“食用菌三巨头”,日产160吨、130吨、150吨让三者在国内的食用菌行业有了话语权。而智能化成为参观者对“三巨头”最直观的印象。
不论是“全国最大”还是“第一镇”,科特派立下了汗马功劳。
山东省农科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主任、科特派任鹏飞持续向邹城引入16项新技术,在当地开展了工厂化真姬菇基质精准化配置系统研发等。来自科创食用菌研究院的科特派赵敬聪帮助西纸坊村发展玉木耳种植,通过建设玉木耳种植大棚带动100余户村民、贫困户增收。
“把我一生所学,全部放到家乡。”记者对张金香的这句话印象深刻。已过耳顺之年的张金香曾经担任邹城市食用菌研究所所长,而他现在的身份是名科特派,致力于为当地食用菌工厂化栽培传经送宝。
邹城市科技部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工厂化栽培方面,我们发展了15名科技特派员,其中本土培养了13名,引进科研院所科技人才2名。”
深耕链条,向微笑曲线的两端要效益
如果放在以前,“80后”创业者孔令宝在介绍自家企业时会向你强调菌包、鲜菇优势,但现在他会推荐最新拳头产品——高品质金针菇新产品。
改变发生在科特派介入之后。深怀绝技的山东省农科院农产品研究所主任、科特派王文亮,在摸透了孔令宝的需求之后,引入了13项精深加工新技术,拿出了四个高品质金针菇休闲新产品。
“加快食用菌产业的转型升级,不能只靠‘卖蘑菇’”。这句话已成为邹城食用菌产业链上所有企业的共识。在食用菌产业里深耕,这里正打破传统单一模式,形成食用菌“良种繁育—工厂化栽培—精深加工—菌渣综合利用—农作物种植—废弃物利用”的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在鲁青生物科技公司,他们用科技手段将菌渣“吃干榨尽”——开发生物有机肥,把绿色肥料重新“反哺”到当地玉米、小麦、林果等农田中;在常生源菌业,技术人员正进行巴西菇多糖(抗癌药物成分)提取实验……
山东省农科院资源所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研究室副主任、科特派韩建东,从事食用菌、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在菌渣综合利用方面成果不少。眼下,将成果落地邹城成为当务之急,而联合当地企业开展高效循环利用菌渣栽培秀珍菇、鸡腿菇技术研究及示范已经摆上韩建东的日程。
记者了解到,无论是精深加工还是菌渣利用,邹城将引入的科特派与培养本地科特派“合二为一”,同步进行。
食用菌全产业链的落地,促进了人才回流,更使得贫困户致了富。“之前一直在家务农,现在,不仅上班有工资,还不耽搁照看孩子和干农活。”现在,蒋庆洪从邹城农民摇身一变成为了产业工人,一年可以拿到五六万元工资。山东农业大学硕士毕业的程艳青看中了家乡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前景,放弃了在上海的工作机会,成为当地企业的技术骨干。
科特派深度介入山东邹城食用菌产业链,实现了企业发展、产业兴旺、农民致富的利益联结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