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食品工业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食品科技 » 正文

玉米籽粒机收在黄淮海地区加速普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10-23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49    评论:0
导读

目前,黄淮海地区小麦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而玉米仍以人工或机械收穗为主,收获后运输、晾晒、脱粒等环节费工费时,生产成本因劳动力价格上涨不断升高,而且玉米收获后由于用工紧张或阴天下雨晾晒不及时,极易发生霉变。玉米籽粒机收是制约玉米生产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也是玉米全程机械化的重点和难点,解决这一问题,对提高玉米生产效率、实现玉米生产节本增效意义重大。

  金秋时节,玉米迎来收获。在河南漯河舞阳县16万亩高标准粮田项目区里,适宜玉米籽粒低破碎机械化收获的玉米品种正在接受现场检阅。10台玉米籽粒联合收割机穿梭在田间,伴随着轰鸣的机械声,颗粒饱满的玉米籽粒落入车斗。这是近日举行的2020年玉米籽粒低破碎机械化收获技术暨玉米密植高产技术示范现场会的一幕。现场会对10种不同机型、不同品种密植种植的玉米进行了籽粒低破碎机收技术现场演示、实收测产和配套粮食烘干作业情况观摩,直观展示了各种品牌、型号玉米籽粒收获机具的性能、籽粒破碎率和含杂率,对比确定玉米籽粒低破碎率收获最佳时间,探索改进收获机具,推进玉米全程机械化进程。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畜牧业和加工业的发展。河南属于我国三大优势玉米产区的黄淮海玉米区,近几年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5700万亩以上,居全国第四位,总产量2000万吨以上,是河南第一大秋粮作物。黄淮海地区由于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夏玉米生产季光热资源紧张,是世界玉米机械粒收难度最大的区域。目前,黄淮海地区小麦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而玉米仍以人工或机械收穗为主,收获后运输、晾晒、脱粒等环节费工费时,生产成本因劳动力价格上涨不断升高,而且玉米收获后由于用工紧张或阴天下雨晾晒不及时,极易发生霉变。玉米籽粒机收是制约玉米生产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也是玉米全程机械化的重点和难点,解决这一问题,对提高玉米生产效率、实现玉米生产节本增效意义重大。

  中国农科院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李少昆介绍说,自2010年以来,团队就根据我国玉米产业发展需求,探索了种、收、储全产业链的机械粒收技术推广应用新模式,并在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应用推广,实现了黄淮海夏玉米机械粒收技术的创新突破。玉米籽粒低破碎机械化收获技术主要是集成配套选用籽粒脱水快的品种、高产抗倒伏栽培技术和低破损收获机械三大关键技术,解决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制约瓶颈,从而满足生产减损、提高效率、节约用工的需求。

  舞阳县东红农机专业合作社今年种植了1200多亩玉米,从2016年开始采用了高产密植玉米籽粒机收的方式,效益显著提高。合作社理事长闫跃东介绍说,一是采用玉米籽粒机收,解决了场地不够用和储存难的问题,减少了损失,增加了收益。用籽粒机收取代果穗机收,可以挽回粮食损失率3%左右;二是采用玉米籽粒机收,减少了脱粒费用,节省了人工,降低了生产成本;三是采用玉米籽粒机收,可以提高粮食品质。采用籽粒机收方式能省工省时,能减少粮食损失,能提高玉米品质,能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大大提高玉米的种植效益,越来越深受当地广大农民尤其是种粮大户的欢迎。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俊忠说,2019年河南省玉米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2%,直接收获籽粒面积近700万亩,占全省玉米面积的12%以上,领先于黄淮海玉米区其他省份。近年来,得益于持续开展的玉米籽粒机收试验研究,河南玉米籽粒机收面积的逐年扩大,特别是漯河市玉米粒收面积由2019年的19%,迅速上升到今年的55%,全市玉米粒收技术应用进入快速发展期。

  李少昆说,籽粒机收是玉米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是玉米产业发展的方向引领,是实现玉米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农村部对此高度重视,将玉米籽粒低破碎机收技术列为全国农业10大引领性技术。今后,将进一步加快优质耐密、抗倒性强、降水较快、适合籽粒直收和表现优秀的玉米品种推广应用,加快性能好、效率高、成本低的作业机械应用,大力推动全国玉米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绿色生产和玉米籽粒低破碎机械粒收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大面积推广应用,让更多群众受益。
 
关键词: 小麦,价格,机械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nffc.cn/news/202010/23/75377.html 。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cnffc.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1-2020 冷冻食品工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冷冻冷藏食品专业委员会主办    络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技术维护

粤ICP备190617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