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主办,广东省食品学会、广州开发区食品行业协会、广东科技新闻工作者协会承办的“2020年岭南科学论坛系列活动之现代食品工程与营养健康学术研讨会” 暨2020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在广州保利假日酒店二楼报告厅隆重举行。本次高峰论坛以“创新、引领、绿色、发展”为主题,聚焦行业热点和科技前沿,特邀国内外院士专家做主旨报告,交流食品产业新动能新需求,探讨政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州市黄埔区、开发区等相关部门领导莅临大会,近300名来自高校院所及行业企业的代表线下参会,《岭南科学论坛直播平台》线上同步直播。
论坛开幕式由广东省食品学会(下称“学会”)阮征秘书长主持,广东省政协常委、省科协常委、学会理事长李汴生教授为大会致开幕辞。食品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食品制造技术的支撑和推动,我国食品加工制造在资源利用、高效转化、智能控制、过程优化和技术标准等方面相对落后,特别是在食品加工制造与品质信息的智能感知方面比较落后,食品工程装备的设计水平、稳定可靠性及加工设备的质量等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李汴生教授在致辞中表示,要发展现代食品制造技术,在营养优化、物性修饰、智能加工、低碳制造、冷链物流、全程控制等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形成较为完备的现代食品制造技术体系,支撑我国现代食品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
上午的学术报告由学会监事长、华南农业大学胡卓炎教授,学会副监事长、暨南大学国际学院副院长汪勇教授联合主持。
首位演讲嘉宾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刘耀光教授,报告主题为《利用合成生物学方法进行功能营养性食品的开发》。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不满足于简单的“吃饱”,而对“吃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育种方法已很难满足这一需求。刘教授在报告中介绍到,利用合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代谢工程的操作,为在作物中产生新的功能营养物质,进行营养强化,是应对“隐形饥饿”和解决“吃好”问题的有效手段。刘教授的团队针对水稻精米胚乳的营养成分含量低的问题,利用TGSII系统首次在水稻胚乳中实现了重要的植物营养素花青素的合成,培育了“紫晶米”新种质;以及首次在水稻胚乳中从头合成了高级类胡萝卜素虾青素,培育了“赤晶米”新种质。这项研究成果为利用合成生物学方法对作物进行功能营养强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工具与研究思路,为多样性功能营养食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欧洲科学院院士、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等六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孙大文教授通过线上为与会者带来了《Hyperspectral Imaging Technology for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Control: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的主题报告。孙教授表示,高光谱成像技术不仅可以提供空间信息,还可以提供图像中每个像素的光谱信息。通过该技术可以捕获食品的物理和形态学特征,以及一些固有的化学分子信息,该项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已获得了许多成功的安全性和控制性应用,包括肉质评估、家禽屠体自动化检查、鱼类质量评估、苹果青肿检测、甜瓜糖分布的可视化、西红柿成熟度的测量、番茄缺陷的检测等。
随着食品工业连续多年平稳增长,食品工业已成为我国制造业的第一大产业。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金征宇教授在《我国的食品产业与未来食品》报告中提到,目前我国食品工业呈现深加工程度逐渐提高、利润持续上升、区域发展差距缩小、质量水平稳步提升等的格局;食品行业呈现集中度持续提高、规模效益日益凸显,国际依赖性逐渐加大,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品牌重要性愈加突出等发展趋势。面对我国食品工业发展资源供给、环境生态、安全保障、可持续发展、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剩等的多重挑战,如何抓住我国经济新常态、新技术革命兴起、消费需求转变、社会发展与变迁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发展个性化营养、新型的食物营养强化、特膳食品、3D打印食品、人造食品等未来食品成为食品工业发展关注的重点。
新西兰皇家科学院化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院士、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教授、华南理工大学讲座教授Geoffrey I. N. Waterhouse院士,为与会者介绍了《Smart Utilization of Nanotechnology in Delivery Systems, Separations and Sensing》。在全球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重点关注下,研究者们努力开发和改进新的食品检测技术,进一步保障食品的质量安全。Geoffrey院士在报告中介绍了纳米技术在食品、生物技术和卫生领域的巨大潜力,已有多项成功的技术应用案例证明纳米技术在检测食品掺假物、护理点诊断(POCD)和疾病治疗这三个领域的重要性。
果品蔬菜是重要的食物组成,其品种多、加工保藏方式多,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是长期以来公认的维生素、矿物质重要来源。浙江大学叶兴乾教授在《果蔬新动向:从抗氧化到益生元》报告中讲述道,近10年来,随着肠道菌群与动物健康的关系越来越明晰,各种肠-轴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果蔬更是一个重要的天然益生元,与各种加工方式结合,有可能开发出天然的具备多种功能的合生源产品。叶教授从果蔬的植物化学素组成、植物多糖组成、肠道消化研究等方面阐述了果蔬作为益生元的可行性,同时也表示果蔬的功能研究与传统草药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下午的学术报告由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吉宏武教授,学会副理事长、中山市咀香园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首席技术官张延杰教授级高工联合主持。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永华教授的主旨报告《浅谈油脂营养与健康》中提到,油脂是人体必需的膳食营养要素之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饮食方式的改变,膳食过程中的人体摄入油脂过量,导致心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等慢性代谢综合征的产生。甘油二酯油因其特殊的营养功能日益受到关注,王教授介绍了甘油二酯油脂产品的生物加工技术、产品功能评价,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深入了探讨。
食品安全与营养问题事关全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食源性疾病以及发病率不断攀升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全球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当前我国同时面临食品安全和营养失衡的双重挑战,“健康中国”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杨杏芬教授在《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科普教育在健康中国行动中的作用》报告中表示,健康科普是促进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举措。推进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科普教育工作能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知识、能力和健康科学素养,改变消费者不良饮食习惯和行为,预防食源性疾病,降低慢性病发病率,进而提升我国国民整体健康水平,构筑起朝气蓬勃的“健康中国”。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李来好研究员通过《海藻膳食纤维的研究进展》主题报告,向与会者介绍了海藻膳食纤维的功能特性、制备技术和研究现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膳食纤维对于人类健康的作用愈发重要,将膳食纤维添加到特需食品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海藻膳食纤维具有可溶性、持水性、粘性、吸附性等物化特性优良等特点,相对于陆生植物类膳食纤维具有更优的功能活性和更有效的应用价值,这些优点和价值促使了其在未来健康食品中具有很大的研究和应用潜力。
食品中化学污染物是危害食品安全的重要危害因子之一,食品检测技术多种多样,其中免疫检测技术是目前主要的快速检测技术之一。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雷红涛教授在《食品化学污染物精准免疫识别与快速检测技术》报告中,介绍了化学污染物建立免疫检测方法的主要瓶颈和面临的挑战,阐述了研究者在抗原设计、灵敏度和特异性调控探索、分子识别机制的研究进展,同时还为与会者介绍了常见的食品安全免疫检测技术、及评价规范、快速检测技术的标准、未来发展趋势等。
目前生物抗氧化剂的研究总体状态是缺乏统一的方法,更缺乏标准化的传感器及分析仪器。广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韩冬雪教授在带来的报告《基于光电化学技术的食品抗氧化营养水平评估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中,介绍了其团队开发的一种基于光电化学技术的抗氧化容量流动检测方法,并在多种光电催化材料的研究及其制备工艺优化的基础上,研制了基于光电信号响应的抗氧化容量分析检测仪及其配套检测芯片系统,为抗氧化剂总抗氧化容量的测定,食品抗氧化成分协同作用能力的评估,提供了一种快速、直观的检测途径。
学术报告环节结束后,学会副理事长,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研究生处处长白卫东教授代表学会专家委员会宣布2020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学术论文评审结果,共有14篇论文获得优秀奖。学会副理事长白卫东教授、张名位研究员、陈嘉东教授级高工、余保宁教授级高工、王安利教授、钟瑞敏教授,为优秀论文作者代表颁发了荣誉证书。
本次论坛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和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主办,广东省工商业联合会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支持,广东省食品学会、广州开发区食品行业协会和广东科技新闻工作者协会承办,杜邦营养与生物科技、广东燕塘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博依特智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广东汕泰食品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共同协办。
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本次论坛采取线下会议+线上直播并行的方式,共享高水平学术盛宴。论坛当天现场近300名参会代表,线上18.3万人次观看同步直播。广东省食品学会作为省科协五星级学会,积极响应省科协号召,承办2020年岭南科学论坛,旨在打造广东科技界有深度的科技言论交流平台,凝聚政产学研合力,共同助力现代食品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