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食品工业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有机肥产品质量安全调查与分析评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1-02    来源:农业农村部    浏览次数:756    评论:0
导读

本期刊发了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南京)供稿的《有机肥产品质量安全调查与分析评价》,该报告针对有机肥类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进而提出了管控措施和政策建议。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产出来”“管出来”“四个最严”等重要指示精神,坚决守住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我司近年来组织有关科研技术单位,围绕隐患大、问题多、社会关注度高的农产品品种、风险因子、关键环节和可能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投入品,开展了风险评估、监督抽查等工作。各单位陆续提交了一批项目报告、政策分析、监管建议等材料,现选编为工作简报,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参考。

  本期刊发了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南京)供稿的《有机肥产品质量安全调查与分析评价》,该报告针对有机肥类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进而提出了管控措施和政策建议。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根据《关于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的方案》(农计发〔2016〕90号)估算,全国每年产生畜禽粪污38亿吨,产生秸秆近9亿吨。畜禽粪污、秸秆、尾菜、蘑菇渣、稻壳等农业废弃物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养分,经堆肥发酵后制成的有机肥可提高土壤肥力并为农作物生产提供所需养分,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作出重要贡献。

  我国有机肥行业起步晚,标准化程度不高,存在小散乱和掺假行为等现象,有机肥原料动物粪便中的抗生素残留超标、农作物废弃物中的农药残留及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影响有机肥料的质量和安全,严重制约了行业发展。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南京)依托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项目,围绕有机肥中的风险因子开展产地环境质量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通过对市售有机肥料产品的实地调研、取样验证,努力摸清产品中存在的危害因子和质量状况,针对性地提出管控措施建议。

  一、项目实施概况

  根据我国畜牧大县、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名单,以及2017年中国有机肥企业各省市分布统计数据,选择河北、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北、辽宁、黑龙江、四川等9个省开展有机肥产品质量安全调查与分析评价工作。通过到代表性生产企业和农资商店实地调研,了解企业生产有机肥的原料来源、生产工艺、过程控制及销售等情况。开展了有机肥类产品取样验证分析,其中现场抽取60个、线上销售抽取34个,共94个样品,具体指标包括有机质、总养分、重金属、抗生素及农药等。

  二、发现的主要问题

  目前,有机质与总养分含量不足、农兽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在有机肥产品中不同程度存在。

  (一)产品包装标识标注不规范。主要表现为未标识或标识不规范、命名混乱、夸大宣传等现象,如强制性标准标注为推荐性标准,标签未标注有机肥成分,用功能肥、六味地保等名称命名,以及夸大肥料的生根、抗病等功效。

  (二)违规添加外源有机质和化学性肥料。以稻壳、尾菜、果渣、蘑菇渣等物料生产有机肥,或用煤渣、蘑菇渣或底泥等掺假有机肥,因有机质或养分含量不足在生产过程中添加外源物质,从而使产品的技术指标达到标准要求。

  (三)有机质与养分含量不足。分析验证结果发现20个样品的有机质含量低于标准规定含量,占总样本数的21.3%;20个样品的有机质含量低于产品包装标注,占样本数的21.3%;29个样品的总养分含量低于标准规定含量,占总样本数的30.9%;21个样品的养分含量低于产品包装标注,占样本数的22.3%。

  (四)重金属含量超标。分析验证结果发现10个样品的重金属浓度超出标准限值,占总样本数的11.7%。其中,铅超标率最高,占5.3%,最大检出值为2511.9 mg/kg,其次镉为3.2%、砷为3.2%、铬为2.1%,最大检出值分别为11.4、19.9和250.0 mg/kg。

  (五)兽药残留。兽药抗生素残留以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为主。38个样品检出10种抗生素残留(为四环素类、磺胺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和酰胺醇类等五类),样品阳性率为40.4%,检出浓度为5.0-480.7 μg/kg,其中5个样品中喹诺酮类和1个样品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浓度超过100 μg/kg;6个样品中喹诺酮类和4个样品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浓度超过50 μg/kg。五类抗生素检出率依次为大环内酯类18.1%、四环素类13.8%、喹诺酮类12.8%、磺胺类6.4%、酰胺醇类1.1%,浓度分别为7.1-8.9、8.5-137.9、11.5-480.7、5.0-11.1和44.5 μg/kg。抗生素残留以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为主,最大检出浓度达氟沙星为480.7 μg/kg、环丙沙星为118.5 μg/kg、土霉素为137.9 μg/kg、金霉素为121.4 μg/kg。

  (六)农药残留。农药残留以灭蝇胺为主,没有检出氟虫腈及其代谢物。48个样品中检出18种农药残留,样品阳性率为51.1%,检出浓度为2.2-828.8 μg/kg,其中4个样品中灭蝇胺残留浓度超过100 μg/kg;6个样品中灭蝇胺和1个样品中戊唑醇残留浓度超过50 μg/kg,没有检出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残留。农药残留以灭蝇胺和戊唑醇检出较高,灭蝇胺检出率为28.7%,最大检出浓度为828.8 μg/kg,戊唑醇检出率为5.3%,最大检出浓度为86.7 μg/kg。

  三、有机肥问题原因分析

  (一)有机肥生产中添加外源有机质和化学性肥料原因。一是部分原料自身的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低,生产有机肥时达不到标准要求。二是企业追求利润掺假有机肥。有机肥生产厂商利用煤渣、蘑菇渣或底泥等掺假有机肥时,往往通过添加化学性肥料提高总养分含量满足标准要求从而赚取利润。三是现有的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测定方法标准无法准确区分外源添加物质。个别不法生产企业利用漏洞,掺杂外源物料。

  (二)重金属超标原因。重金属汞、砷、镉、铬、铅多为环境带入或投入品污染所致。在本次评估中,以大豆植物原料生产的有机肥铅最大残留浓度为2511.9mg/kg,鸡粪原料的有机肥铬最大残留浓度为250.0 mg/kg,超出标准几倍至几十倍不等。重金属在土壤中被富集,将影响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

  (三)抗生素残留原因。畜禽养殖过程中抗菌剂的使用是造成动物源有机肥抗生素残留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畜禽养殖以中小规模为主,在畜禽养殖过程中使用的广谱抗菌药物如四环类(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强力霉素)、喹诺酮类(恩诺沙星、环丙沙星、达氟沙星)、大环内酯类(替米考星、泰乐菌素)、磺胺类(磺胺甲恶唑、磺胺二甲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和氟苯尼考等可以母体药物形式残留在粪尿中排出。养殖企业是高风险薄利润,对价格高昂且有安全隐患的沼气发酵设备投入不足,同时在环保压力下占用空间较大且对周边环境产生臭味的堆肥处理也不被多数养殖场采用。当前中小规模养殖场粪肥处理设施简单,处理粪便时追求时间短、周转快,造成残留的抗生素不能有效降解,导致有机肥中抗菌药物残留风险。特别是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是养殖中常用抗菌药物,使用量大、机体利用率不高、降解周期长,目前已成为以动物粪污为原料的有机肥产品中主要的残留风险药物。

  (四)农药残留原因。综合各类调研及文献资料,分析有机肥中农药残留来源可能有两方面:一是养殖过程中杀虫剂的使用。养殖场为了控制鳞翅类飞虫卵化或寄生虫,常在饲料等投入品中添加或在粪便贮存场所喷洒杀虫剂,如农业农村部第168号公告中环丙氨嗪预混剂(又名灭蝇胺),即通过混饲控制动物厩舍内蝇幼虫的繁殖。二是种植过程中农药的使用。在种植过程中为了防治植物病虫害喷洒的农药造成在植物秸秆中残留,如戊唑醇主要用于谷物、油料、蔬菜、水果等病菌的防治,使用戊唑醇的植物废料作为制作有机肥的原料,容易造成农药杀菌剂残留风险。

  四、主要建议措施

  (一)加强有机肥规范生产监管。加大对有机肥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督检查,规范生产有机肥的物料管理,加强原材料进货和台账核查。严格有机肥包装标识管理,正确使用标准、包装标识和原料标注,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假冒伪劣、隐性添加和违规生产等行为,降低标识标注不规范及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二)加快有机肥中农兽药残留相关标准制修订。有机肥中有机质和总养分的掺假识别方法标准缺乏,不能满足对有机肥产品监管的需要。对于有机肥中农兽药风险因子,目前发布的有《有机肥料中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与强力霉素的含量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32951-2016)、《有机肥中磺胺类药物含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NY/T 3167-2017),相对于生产中使用的农兽药种类方法标准不足。需要加快研究制订有机肥质量安全相关方法标准以及全程控制技术规范,从技术法规和标准规范上促进产业升级,为科学生产、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三)加强有机肥中风险因子科学评估工作,降低重金属、农兽药等残留风险。在前期摸排基础上,聚焦问题隐患,对发现的使用量大、应用面广、降解周期长、危害程度高的风险因子,如重金属、农兽药残留,进一步开展风险评估工作,明确其残留来源、代谢途径、消除规律等,进而提出针对性防控措施。

  (四)加强有机肥科学生产和使用宣传及技术指导。结合有机肥生产实际,组织制定有机肥中风险因子防控技术规程,示范推广综合防控技术。加强对有机肥生产的科普宣传和培训,强化有机肥相关标准的宣贯,印制一批通俗易懂的有机肥科学应用指南,引导种植大户正确选用,扩大有机肥应用普及程度,提高科学生产和使用的意识与水平。

      来源: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南京)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nffc.cn/news/202101/02/79568.html 。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cnffc.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1-2020 冷冻食品工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冷冻冷藏食品专业委员会主办    络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技术维护

粤ICP备190617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