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鸡蛋产量增长了近12倍,占世界总产量的39%,成为世界最大的鸡蛋生产国和消费国。鸡蛋提供的蛋白质总量约占我国畜产品提供蛋白质总量的21.9%,是居民优质蛋白质食品的重要来源,保障优质鸡蛋生产链条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三五”以来,我国蛋鸡产业在标准化规模养殖、良种培育、饲料营养、疾病净化与防控等方面取得了瞩目成绩。蛋鸡良种繁育体系基本完成,育成高产蛋鸡新品种3个,特色蛋鸡新品种4个,极大地满足了消费者对蛋产品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为提升国产品种市场占有率奠定了基础。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创建了数百家国家蛋鸡养殖标准化示范场,蛋鸡养殖规模化比重由2008年的34.6%上升到2018年的76.2%。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力推动了蛋鸡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农业科学院“十三五”期间育成通过国家级审定蛋鸡新品种1个,即“栗园油鸡蛋鸡”。该品种是在充分利用著名地方品种北京油鸡优良蛋、肉品质和独特外观等优良性状基础上,适当引进高产蛋鸡血缘,经多年本品种选育和杂交培育而成,是我国北方地区第一个特色蛋鸡新品种。“栗园油鸡蛋鸡”适应性强,生产性能稳定,成活率高,蛋品质优良,养殖效益好。商品代羽速自别雌雄准确率达99%以上。母鸡为矮小型,具有节粮优势,72周龄产蛋225~242个,平均蛋重50~52克,产蛋期料蛋比2.72:1~2.80:1。蛋黄色泽、蛋黄比例和哈氏单位等蛋品质指标均达到优良水平。相关成果获得“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大北农动物育种奖”。
在蛋鸡资源搜集与评价和育种技术研究方面,中国农科院引进了4个高产蛋鸡纯系,填补了我国外来鸡纯种资源库空白,为高产特色蛋鸡培育提供了优良素材。其中,洛岛红、白来航和哥伦比亚洛克是目前国际市场上各大品牌蛋鸡配套系的重要组分,横斑洛克则具有高产和芦花羽双重优势,对我国特色品牌鸡的培育和杂种优势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利用中国农科院自主研发的国际领先鸡冷冻精液保种技术,对珍贵资源开展了多方式保种。以引进纯系与地方品种构建完全双列杂交试验群体,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固定效应模型估计了各品系的配合力。构建了二元和三元杂交群体,根据质量性状自别雌雄情况,子代外貌特征和生产性能筛选优势配套组合3个,包括1个高产优质型和2个优质兼用型,并从转录组角度解析了重要经济性状杂种优势分子机制,为杂种优势利用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此外,开展重要经济性状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和分子标记挖掘,加快遗传选育进展。构建了以遗传资源、性状选育技术、杂交配套技术和信息化育种为四大核心的蛋鸡育种平台,为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育成新品种奠定重要基础。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科院围绕蛋鸡新品种全产业链关键生产技术展开了攻关。联合企业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为突破点,开展繁殖技术、饲料营养、疫病防控和产品加工等方面研究,并形成了种鸡高效繁育、健康养殖、节能增效生产、智能化有机福利养殖等相关技术规程。
针对新品种特性,研制出专用配合饲料,提高了商品鸡的整体健康水平,改善了产蛋后期的蛋壳质量,蛋壳破损率降低了约2个百分点。饲料配方的优化使每吨饲料节约成本22~25元。每万只商品代雏鸡生产成本降低约0.20万元。针对普遍存在的蛋(种)鸡免疫负担过重的问题,研发出北京油鸡新品种专用免疫程序,实现节本增效。通过改善环境、强化免疫过程、加强免疫效果监测,经过长期持续摸索,在保障鸡群健康的前提下,使蛋(种)鸡全期免疫次数由原来的24次降至10次,只鸡疫苗成本降低1.37~1.96元。实现了科学免疫减负,减少了疫苗的使用和对鸡的应激反应,提高了鸡群整体健康水平。针对市场上对北京油鸡等地方品种品质及性能要求,系统研究了新型LED光源对产业化生产的北京油鸡等特色蛋鸡和肉鸡的生长、发育、繁殖和福利的影响。优化了强度、节律和光谱参数,提出了特有的光照技术方案,既区别于传统散养模式,又不同于普通蛋鸡和肉鸡。LED的推广应用和光照方案的优化,使每饲养万只蛋(种)鸡和万只肉鸡节电5.6~6.1万度和0.91~1.04万度。该技术启发和引领了鸭、猪、奶牛和绵羊等畜禽LED光照技术的广泛研究应用,助力畜禽养殖业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针对散养鸡存在质量不可控和对生态环境有污染的弊端,将智能化控制的标准化养殖与林下散养有机结合,创建了智能化福利养殖模式,提高了产品品质和附加值,建设示范基地1个。以终端产品带动全产业链发展,打造了“百年栗园”等知名品牌。
目前,通过“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和“科研机构+推广机构+示范基地+农户”等模式,北京油鸡新品种和产业升级关键技术推广到全国22个省市,蛋鸡占全国同类15%,国产优良品种有效保障了我国优质蛋鸡市场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