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食品工业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食品科技 » 正文

【动植物检疫】梨火疫病菌知多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6-28    来源:12360海关热线微信号    浏览次数:299    评论:0
导读

海关总署在今年3月19日印发的《国门生物安全监测方案(植物检疫部分)》中明确要求开展梨火疫病菌调查和监测工作。农业农村部5月29日发布消息,要求加强重大疫情防控阻截带建设,组织开展区域联查联防,切实做好红火蚁、梨火疫病等重大疫情阻截防控。梨火疫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和《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中列明的检疫性有害生物。

  海关总署在今年3月19日印发的《国门生物安全监测方案(植物检疫部分)》中明确要求开展梨火疫病菌调查和监测工作。

 

  农业农村部5月29日发布消息,要求加强重大疫情防控阻截带建设,组织开展区域联查联防,切实做好红火蚁、梨火疫病等重大疫情阻截防控。

 

  红火蚁我知道,今年特别火。但是梨火疫病是什么?能让海关总署、农业农村部都如此重视。

 

  梨火疫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和《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中列明的检疫性有害生物。

 

  梨火疫病是由梨火疫病菌侵染所引起的,是梨、苹果、山楂等蔷薇科植物上最具毁灭性的细菌病害之一,病害从树梢可很快扩展到枝条和树干,直至根部,会造成一棵多年培育的梨或苹果树在几星期内死亡!!!

 

  梨火疫病是第一个被确定的植物细菌病害!

 

  梨火疫病简直是这些果树的“灭绝师太”啊!引起这病的梨火疫病菌到底是何方妖怪?

 

  别急,且听小编一一道来。

 

  01


  寄主范围

 

  梨火疫病菌寄主范围十分广泛,能够为害梨、苹果、山楂等40多个属220多种植物,尤其是梨属最易感病,主要危害花、叶和枝条,同时也发生在果实和树干上。

 

  梨火疫病最早发生在北美洲,随着水果贸易等人为因素,向世界其他地区传播,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经济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威胁。各国尽管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但是此病仍以惊人的速度传播蔓延。

 

  02


  为害症状

 

  典型症状是植物的花、幼嫩果实和叶片受侵染后很快变黑褐色枯萎,犹如火烧过一般,但仍挂在树上不落,故此得名。

 

  花枯萎

 

  病原直接侵染开放的花引起花枯萎。一般发生于早春,病菌直接从花器侵入,初为水渍状病斑,花基部或花柄暗色,不久萎蔫,病菌可扩展至花梗及花簇中其它的花。在温暖潮湿条件下,花梗上有菌脓渗出,最后变干呈黑褐色,干枯后仍挂在植株上。


  枝变

 

  受侵染枝梢和嫩枝萎蔫并变成黑褐色,在多数情况下,枝梢的顶端弯曲,形成典型的牧羊鞭状。

 

  叶片坏死

 

  受侵染的叶片或从边缘开始形成坏死性病斑或叶柄和叶中脉变黑并逐步扩展至整个叶片。

 

  果实皱缩

 

  通过果皮和枝条被病菌侵染,未成熟的果实初始水浸状,随着病程的发展逐渐变成黑褐色、皱缩,像受侵的花一样仍挂在枝头上形成干瘪的僵果。

 

  树枝和树干死亡

 

  病原菌从受侵染的花、叶、果和枝梢侵入,通过枝条蔓延至大的树枝和树干,形成溃疡斑。溃疡部位周围的树皮初为水渍状,随后干缩下陷。溃疡部树皮通常表面光滑,有时呈紫色,但溃疡下部的木质部通常有红褐色的条纹,侵染部位时常可见琥珀色汁液流出。溃疡能很快引起大树枝的死亡,环纹溃疡引起整株树的枯死。

 

  03


  传播途径

 

  最主要的远距离传播途径是通过染病寄主的繁殖材料(包括种苗、砧木和接穗)和候鸟进行传播,同时带菌果实和被污染的包装材料也是较重要的传播途径。鸟类、昆虫、风、雨等许多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都可导致传播扩散。

 

  04


  检疫与防治

 

  梨火疫病菌是一种检疫性有害生物,几乎所有的国家都禁止其传入,并加强了这方面的限制,要求引进的寄主必须随附植物检疫证书。目前没有药剂和其他处理方法能在不毁掉植物组织的情况下根除病原菌。唯一能防止或推迟其向非疫区传播的可靠方法是加强对进口寄主植物繁殖材料的严格检疫,尤其是在果园和苗圃中要时刻保持警惕性。

 

  海关关员在梨火疫病菌寄主——梨、李子等蔷薇科植物种植区开展梨火疫病菌的调查和监测工作。

 

  海关旅检查验现场对入境旅客携带的水果进行截留,并及时送技术中心进行病毒、病害检测。

 

  海关提醒:

 

  为了保护我国生态安全,入境人员应避免携带来自疫区的水果、植株和带菌昆虫。

 

  供稿单位:福州海关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nffc.cn/news/202106/28/88380.html 。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cnffc.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1-2020 冷冻食品工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冷冻冷藏食品专业委员会主办    络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技术维护

粤ICP备190617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