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纹枯病是由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 E.P. Hoeven)引起的一种茎基部土传真菌病害。近年来小麦纹枯病的发生逐年加重,已成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的重要病害,严重限制我国小麦的高产稳产。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纹枯病最环保且经济有效的措施,而抗性种质的鉴定和新基因的发掘是培育抗病品种的基础。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资源所小麦种质资源创新团队长期从事小麦纹枯病优异抗性种质发掘、抗病基因定位及创新利用工作。团队联合植保所、粮作所于2010年-2020年连续10年,对430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多年多点的纹枯病抗性评价,鉴定出稳定抗性种质Niavt14、Scout、09R1-13、小麦-簇毛麦2DS.2VL易位系等;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于2017 -2020年连续3个年度对全国主要麦区的441份优异种质的纹枯病抗性进行鉴定,筛选出对小麦纹枯病呈抗性水平的种质西农511、郑麦0856、烟农21、中育1215、漯麦906、周麦38号、冀麦782、河农827、邯麦14号、百农201等,为小麦抗纹枯病研究和育种改良提供了重要资源。
团队利用QTL定位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方法,开展了抗纹枯病主效位点的定位。利用纹枯病抗性良好的法国引进小麦种质Niavt14和感纹枯病品种徐州25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结合5年的成株期纹枯病抗性表型和55K芯片基因分型结果,定位到位于1D、2B、6D、7A和7D染色体上的抗纹枯病QTL。单倍型分析发现,这些QTL在黄淮冬麦区主推品种和南方冬麦区地方品种中出现的频率普遍较低,导致品种抗性普遍偏弱。研究结果以题为“Genetic Dissection of Adult Plant Resistance to Sharp Eyespot Using an Updated Genetic Map of Niavt14 × Xuzhou25 Winter Wheat Recombinant Inbred Line Population”的研究论文发表在植物病理学国际著名期刊《Plant Disease》(二区Top期刊,影响因子:4.438),刘彩云博士和郭炜博士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团队首席吴纪中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D0100102-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871619)、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CX(20)3029)等项目共同支持。
团队目前正在开展纹枯病抗性基因的图位克隆、分子机制解析和抗病优异地方品种导入系及外源基因渐渗系的创制等工作。以上工作将为小麦抗纹枯病研究和育种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种质资源。
文章链接:https://apsjournals.apsnet.org/doi/10.1094/PDIS-09-20-1924-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