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过敏是全球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食物过敏的发生率持续攀升。据世卫组织统计,约8%的儿童和5%的成年人有食物过敏史。食物过敏发病迅速,多数过敏患者摄入致敏原数分钟至2小时内即可在机体多个部位产生不同症状:如皮肤的瘙痒、红肿、荨麻疹;呼吸道的哮喘、咳嗽;胃肠道的恶心、呕吐、腹泻等,严重时可造成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目前,针对食物过敏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注射肾上腺素、服用抗组胺药物或糖皮质激素、口服致敏原免疫治疗等,这些方法并未从根本上消除患者对于致敏原的敏感性,有的还极易引发药物依赖。因此,寻找安全的、能够降低患者敏感性的天然抗过敏物质,开发预防性或治疗性干预方法,对于降低食物过敏发生风险、提高过敏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近期,我院糖工程中心的田阳博士,在中心主任王仲孚和黄琳娟两位教授指导下,与中国农业大学薛文通教授合作发表综述文章,将天然来源的多糖、寡糖等多种抗食物过敏物质的作用机制归纳为5种,分别是:ⅰ)与过敏原结合,修饰或包埋过敏表位;ii)调节肠道菌群;iii)提升肠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性或改变其细胞通路;ⅳ)调节过敏原的呈递过程,改变T细胞的分化方向;ⅴ)阻碍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的脱颗粒过程。
文章对抗过敏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指出多糖和寡糖不仅可以抑制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的脱颗粒过程,还具有改变T细胞分化方向、阻碍Th2细胞形成的功能,因此可作为功能性配料应用于抗过敏食品及药物的开发。肠道菌群与食物过敏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后期研究可通过检测肠道菌群的结构变化来筛选抗食物过敏物质。此外,抗过敏物质对过敏原结构的修饰效果、对人体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调节机制、以及对机体免疫系统的综合影响等尚需开展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
该研究以“Natural Immunomodulating Substances Used for Alleviating Food allergy”为题发表于《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我院糖工程研究中心田阳博士为第一作者,中国农业大学薛文通教授、西北大学黄琳娟教授和王仲孚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陕西省创新能力支撑计划-科技创新团队(No. 2020TD-044)、西安市糖生物学与糖工程重点实验室(No. 2019219514SYS010CG032)、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No. 2019YFC1605000)资助。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80/10408398.2021.197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