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食品工业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食品科技 » 正文

【国家奖】创制系列新兽药,守护奶牛健康为奶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11-04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    浏览次数:804    评论:0
导读

从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悉,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李秀波研究员牵头完成的“奶牛高发病防治系列新兽药创制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家奖】创制系列新兽药,守护奶牛健康为奶业


  记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奶牛高发病防治系列新兽药创制与应用”

 

  从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悉,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李秀波研究员牵头完成的“奶牛高发病防治系列新兽药创制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奶业是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是食品安全的代表性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受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奶牛疾病,如奶牛乳房炎、子宫内膜炎等发病率高、危害严重,存在病原不清、药物制备工艺落后,高效药物品种和精准施药技术匮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奶业健康发展。

 

  精准定位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作为中国农科院领军人才团队首席科学家,李秀波研究员深知自己的使命担当,深感责任重大。“国家重大需要就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这是李秀波常跟团队成员讲的话。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多年来,李秀波带领团队面对国家重大需求,围绕奶牛高发病防治系列新兽药创制与应用,开展科技攻关。她不辞辛苦带领团队成员开展了奶牛重要细菌病病原菌本底调查,足迹遍布祖国各地,采集样品10万余份,分离鉴定病原菌35种。建立了国际最大的奶牛重要细菌性病原库及病原信息数据库,目前保存病原菌已达7万余株,全面摸清了引起我国奶牛乳房炎、子宫内膜炎、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致病菌流行现状,为奶牛细菌性疾病防治和药物创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和科学依据。

 

  勇于开拓  创新国际领先技术

 

  在明晰了奶牛高发病主要致病菌的基础上,以开发奶牛专用安全高效新兽药为目标,李秀波研究员率领团队一干就是20年。这20年,是在为创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奶牛新兽药而坚守,是在为解决奶牛高发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世界性难题而坚守。自1997年以来,团队创制了31种安全高效新兽药,获国家新兽药证书25项,其中二类药证书12项,制定兽药国家标准25项,发表论文128篇,授权专利16项,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从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到产品创新的全面突破,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打破国外进口药物垄断,为我国奶牛安全生产与奶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理论创新——创建病原菌库,探明药物新靶标。创建了国际最大的奶牛病原菌库,摸清了奶牛乳房炎、子宫内膜炎等高发病病原种属及分布规律,发现了IGPD等药物作用新靶标,为新药研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技术创新——原料合成技术,制剂制备工艺。创新了国际领先的药物制备“共性和差异化”关键技术,研制的产品实现了“两高一低”:硫酸头孢喹肟乳房注入剂(干乳期)等达到“零弃奶”,药物安全性高;创新了盐酸沃尼妙林均相合成工艺,其对支原体的抗菌活性是泰妙菌素的30倍,药物活性高;发明了氟苯尼考低温催化等关键生产技术,药物成本大幅降低。多项产品通过欧盟EDQM认证,国际竞争力优势显著。

 

  产品创新——开发了系列安全高效新兽药。创制了安全高效系列新兽药31种,并实现了新兽药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双100%”。创制的新兽药品种齐全,填补了多项空白,实现了“犊牛-育成牛-青年牛-成乳牛”奶牛养殖产业链“全覆盖”。

 

  服务产业  示范推广硕果累累

 

  为了让新技术、新产品快速惠及广大养殖者,李秀波带领团队经常深入基层,针对不同季节、重点环节和重点顽疾开展有针对性地 精细指导和精准施策,坚持有求必应、有问必答、有需必到、有难必帮。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暴雨灾害,牛场损失巨大。大灾之后有大疫,为了防止疫情发生,李秀波带领团队第一时间奔赴牛场指导生产并赠送防治药品。在“京津冀精准服务牧场行”活动中,一个月时间奔赴京郊6区及天津武清、河北廊坊等地的80多家牧场开展精准化的技术指导,受她指导的牧场奶牛发病率大幅下降,养殖者都亲切称她为“奶牛保姆”。

 

  近年来,李秀波带领团队创制的奶牛高发病防治系列新兽药已在河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大规模推广应用,产品远销德国、日本、巴西等国家。近三年累计覆盖牛群达1260万头次,为本行业培训相关技术人员52万人次,新增经济效益32.6亿元,为奶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nffc.cn/news/202111/04/95348.html 。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cnffc.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1-2020 冷冻食品工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冷冻冷藏食品专业委员会主办    络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技术维护

粤ICP备190617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