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食品工业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警惕ST283型无乳链球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11-30    来源: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浏览次数:666    评论:0
导读

链球菌在血琼脂培养基上具有溶解红细胞的能力,根据其溶血能力的强弱,可分为甲型、乙型和丙型溶血,也可称为α、β和γ型溶血。其中β型溶血性链球菌是一类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包括能够产生β型溶血的化脓链球菌(又称A群链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us,简写为GAS)和无乳链球菌(又称B群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简称为GBS)。GBS因可导致奶牛的乳房感染、造成牛奶产量大幅下降,从而被命名为“无乳”链球菌。

  链球菌在血琼脂培养基上具有溶解红细胞的能力,根据其溶血能力的强弱,可分为甲型、乙型和丙型溶血,也可称为α、β和γ型溶血。其中β型溶血性链球菌是一类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包括能够产生β型溶血的化脓链球菌(又称A群链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us,简写为GAS)和无乳链球菌(又称B群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简称为GBS)。GBS因可导致奶牛的乳房感染、造成牛奶产量大幅下降,从而被命名为“无乳”链球菌。

 

  GBS广泛分布于动物中,在哺乳动物(牛、兔子、海豚、骆驼、豚鼠等)、鱼类(罗非鱼、魟鱼等)、两栖类(青蛙)和爬行类动物(鳄鱼、巨蜥)中都曾检出GBS,但其中序列型为283(ST283)的GBS菌株目前发现仅存在于人、鱼类(尤其是淡水鱼中的罗非鱼)和蛙类体内,在有生食淡水鱼习惯的新加坡、泰国、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区均有检出,此外巴西也有检出报道。

 

  2015年新加坡暴发了一起由ST283型GBS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造成至少146人感染,其中2人死亡,有人甚至截肢保命。调查发现,感染者与生食淡水鱼密切相关,停止生食淡水鱼后,疫情很快得到控制。但之后仍有散发病例报道,新加坡当局于2015年12月出台新法规,无限期禁止商贩、自助餐供货商等零售商出售用淡水鱼制作的生鱼片。尽管如此,新加坡还是陆续出现多起ST283型GBS引起的感染病例。ST283型GBS作为唯一可引起食源性侵袭性疾病暴发的GBS菌株,对人体健康的损害远超其他型别的GBS,FAO/WHO微生物风险评估专家联席会议(JEMRA)于2020年组织专家对生食淡水鱼导致的ST283型GBS感染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发布了风险概述,我中心研究员李凤琴作为专家参加了该次评估。

 

  虽然感染了ST283型GBS的鱼类可能会发病甚至死亡,但并非所有受感染的鱼类都会表现出明显病症,因此,ST283型GBS引发的感染多是因食用感官无恙、生食或未彻底烧熟煮透的鱼所致。近期,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也暴发GBS引起的侵袭性感染,截至2021年10月10日,在近40天时间内香港共出现了79例GBS引起的感染,其中7人死亡。感染者多数为厨师和兼职鱼贩,发病前曾接触过淡水鱼。检测发现,近一半的感染者是由ST283型引起,感染来源可能是食用了未彻底加热的淡水鱼或通过手部伤口感染。如发现及时,治疗GBS引起的感染并非难事,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药物是临床治疗GBS感染的首选药物。

 

  我国内陆地区虽然尚无食品污染ST283型GBS和引发人群感染疾病的报道,但鉴于ST283型GBS是一种新型病原体,其在不同种类淡水鱼及其他动物性食品中的感染率、感染水平等尚未明了,不同烹饪方法对鱼体内感染GBS的灭菌效果也不清楚,因此在评估其对人类健康危害方面尚存在巨大数据缺口。为防止食源性GBS感染,建议消费者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提示做好如下五点:

 

  1.保持清洁:勤洗手,尤其是在加工食物时和处理生的肉、禽、蛋、水产品之后,都要洗手。

 

  2.生熟分开:冰箱中的食物要生熟分开,加工食物的厨具、容器也要生熟分开,用后分别清洗干净,防止交叉污染。

 

  3.做熟:烹调食物要烧熟煮透,再次食用前要彻底加热。

 

  4.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熟食在室温下存放的时间不宜过长,生肉类食品不宜反复冻融。

 

  5.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材料:选用新鲜的食材进行适当加工,食品制作全过程要使用安全的水,包括烹饪用具和餐具清洁以及洗手用水。

 

  参考文献:

 

  1.   https://www.fao.org/3/cb4901en/cb4901en.pdf

 

  2.   https://www.fao.org/3/cb5067en/cb5067en.pdf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nffc.cn/news/202111/30/96843.html 。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cnffc.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1-2020 冷冻食品工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冷冻冷藏食品专业委员会主办    络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技术维护

粤ICP备19061761号